|
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|
|
|
|
|
|
|
|
|
中國素食與佛緣 |
|
素食,不等於素齋,並不為佛教所獨有,但中國的素食文化與佛門更為親近確有其淵源。世易時移,素食文化在社會發展中歷經流變,並日趨成為時尚。值得關注的是,“新素食”與佛教文化仍然有著難以割捨的“緣”。
[素食佛源]
佛教傳入中國之前,漢地已有素食之風,《黃帝內經》等醫書中即記載古人“養、助、益、充”的飲食觀念,提倡“五穀為養、五果為助”,並視素食為一種美德;老莊清靜無為的哲學思想,也提倡寡欲養生型的飲食觀。很多隱逸的文人誌士,崇尚自然,認為吃肉使人氣濁,吃素使人氣清,因而追求清氣,奉行素食原則。
原始佛教並沒有規定僧人吃素,而是隨緣隨化,因此律儀中並沒有禁止食魚肉的戒條,所以今天的南傳佛教、藏傳佛教的僧人以及北傳中的日本僧人都允許吃魚肉。佛教在傳入中國的初期,也還來不及形成中國特色,漢地僧人食素是在1400多年以前,由南朝的梁武帝蕭衍首先提出,所以素食是漢傳佛教僧人特有的規定。
梁武帝蕭衍虔信佛教,曾三度以身舍佛。因其對佛教經典熟稔於心,根據佛經“戒殺生”的規定,於天監十年,即公元511年,梁武帝寫了4篇《斷酒肉文》,並在皇宮“鳳莊門”集僧尼1000餘眾,宣唱此文。此文第一次提出禁止僧尼“食一切肉”的主張,並以“王法治問”的強制措施嚴加管制,從而形成漢地僧人吃素的製度,並一直堅持至今。同時,梁武帝還提倡臣民吃素,並規定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,不准用三牲豬頭,而改成麵粉做的犧牲品。自梁武帝規定僧人吃素之後,佛教倡導素食可謂最力,很多大乘佛教經典明文規定不得食一切眾生之肉,並以因果報應、三世輪迴觀點論證食肉之過失,因此素食便結下了源遠流長的佛緣。
【素食流變】
過去,素食常常與持齋念佛聯繫在一起,佛門淨素是素食的主流;但近年來,健康、環保、慈悲、和平理念的推廣,使得民間素食成為時尚,甚至成為個人品位高雅、現代意識濃郁和一個城市文明進步的標誌。
素食的原料,過去以青菜、豆腐為主;現在已發展為大豆蛋白、小麥蛋白、魔芋、菌以及海藻提取物等。素食者主要吃的是穀物、豆類、蔬菜、水果、乾果及種子。
民素流行的主要表現為個人“素食主義”的盛行和各地素菜館的興起。現代素菜館融合了宮廷素食、佛門淨素和民間各大菜系的素食,甚至引入很多西餐的做法。
素菜館主要有兩個門派,一是仿葷,重形象逼真、“味妙味肖”;二是全素,但求原味創新,盡量不使用半成品,相比之下,後者似乎更趨時尚。很多素菜館為了製作純正精良的素菜,往往聘請佛門素齋掌勺大廚;店主很多都是在家居士,菜館的佈局清靜雅緻、供奉佛祖,廳名、菜名會選取佛門典故,背景音樂使用佛教音樂,用具也會體現佛教特色,總之在整體設置、細節安排上都會親近佛門,同時往往會流通、助印佛教文化方面的善本。
現代民素更多積極地接引了佛教元素,秉承佛教飲食傳統和文化內涵,融合了宮素的精細、民素的天然、佛素的純正,選料嚴格,製作精細,命名雅緻,烹飪技法,博採眾長,色、香、味、形、神、皿、質、養、聲、境和諧統一,可稱為“新素食”。
總之,中國素食在理念、取材、表現形式等方面都歷經了種種流變,然而,“新素食”與佛教文化的親緣關係仍然可見一斑。
[類別素食]
中國傳統素食大致可分為4類,即佛素、道素、宮素和民素。
佛素,即寺廟裡的素齋,注重本色清淡、善巧方便;道素,講究陰陽五行、清純性真;宮素,則是以素托葷、富貴典雅;民素,多為時令野菜、單純樸實。佛素為淨素,也就是全素、純素,講究素料、素名、素形、素味;宮素一般是帝王將相在祭祖、生日等重要時節的用膳,講究素料、葷名、葷形、葷味,即以素料仿作葷菜。
佛素戒葷腥,葷指的是蔥、蒜、韭菜等,腥,就是指有生命的雞鴨魚肉、蝦、蛋等。佛經中葷字不讀hun,而讀成xun,是“熏”的意思,指氣味熏人的蔬菜,“葷乃蔬菜之臭者”。 《梵網經》雲:“若佛子不得食五辛。大蒜、蔥、慈蔥、蘭蔥、興渠是五辛”,“葷”即指此5種蔬菜。佛教認為吃了葷,耗散人氣,有損精誠,難以通於神明,而且在為他人講經說法之時會有口氣,所以禁食。素食的動機因人而異,可能是基於宗教信仰,可能是出於健康考慮,也可能是經濟因素,還可能是鑑於生態環保的理念。不同的動機使得素食主義者選擇不同的素食方式。
素食者主要分為3類:一是全素素食、純素食,也稱為“嚴格素食”,是指飲食中只有植物性食品,沒有任何動物性食品,甚至連蜂蜜都不吃;二是奶蛋素食,也稱為“不嚴格素食”,是指飲食中有奶類和蛋製品及植物性食品的素食;三是奶素食,則是指飲食中可以有奶製品和植物性食品的素食。
佛素的主料可能是全素素食、奶蛋素食或奶素食,但同時所取輔料要戒“辛”。民間有些素食者吃素的隨機性較強,只是想換個清淡口味,或是出於健康、減肥或美容等考慮偶爾素食。
文章來源:中華素食網 |
|
|
點擊率:63087 |
|
發布時間:2009-10-16 |
|
|
|
|
版權所有
E-Mail:coaatw@gmail.com
|
|
|
|